尊龙凯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生命科学发展信息
美国《科学》杂志慕名来访

尊龙凯时国际集团 2002年9月6日
 

美国《科学》杂志是国际上著名的科技刊物,以追踪和及时报道世界上科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为其办刊的宗旨。2002年9月6日,美国《科学》杂志的Charles C Mann先生专程到徐荣祥教授办公室进行采访。

为了使双方能够更好地交流,Charles先生还特意带了一位讲着一口流利汉语的美国人做他的翻译。这位22岁的年轻人,自学汉语5年,在电话联系中只讲了他的中文名字葛家俊,他纯正的发音,使徐教授的助理直到见到他时,才知道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再加上有留美4年的生物学硕士孙女士作专业英文翻译,所以整个采访进行的非常顺利。

Charles先生这次是有备而来的,在会面之前,他一直在追踪自8月16日徐荣祥教授公布了原位和体外复制组织器官成果后的所有相关报道,所以在徐教授向他详细介绍了这一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和应用价值之后,他以一个记者的敏锐的洞察力,领悟到了这一成果的深刻内涵,并且就“什么是再生潜能细胞”“再生潜能细胞与成体干细胞的区别”“体外培养组织器官的目的”等关键问题向徐教授提问。在徐教授详细讲解和两位语言专家的协助下,双方很快就在深层次上达成了共识。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这句名言想来应该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说科学是可以超越国家这一政治文化概念的,国界不应当成为评判科学的标准和束缚科学交流的障碍;另一方面科学家个人是有自己文化背景的,他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哲学观的确立、科研思路的形成以及他所取得的科学成就,都会受到他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就科学进行交流时,克服语言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的障碍,平等地、公正地看待科学家本人和他的成就是十分重要的。

这次采访也许是巴甫洛夫这句名言的最好体现。也是徐荣祥教授科研成就走向世界的最好见证。(撰文:宝涛)


 
Copyright ©1999-2002 尊龙凯时国际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